核心词:
MVFP 矿用 电缆 走入小河庄,映入你眼帘的是一条条宽敞的街道、一座座林立的厂房、一排排整齐的新居、一辆辆穿梭的高级轿车,谁能想到30年前这里会是全县闻名的要饭村、光棍村呢?这里流传的一句谚语很好的描述了当时的场景"有女喂了狼,不嫁小河庄,地是盐碱地,房是破烂房,人们四处跑,多数端碗讨"。而2007年小河庄村实现社会总产值21亿元,利税2亿元,上交税金180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村内拥有规模电缆企业42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6家,高压交联生产线15条,省着名商标2家,省品牌1家,省优质产品4个,是中国电线电缆第一庄;小河庄村先后被邢台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小康村",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先进单位,小河庄村党总支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小河庄的富裕和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赋予的宽松和谐的政治经济环境,离不开"立党为公、真心为民、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的领导班子,离不开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穷则思变,80年代初,小河庄人已开始在外打工,
矿用控制电缆有的蹬三轮车收废品、在建筑工地干零活,有的托关系在门市、商店打工,随着与外界接触的增多,有的人就发现做电器比较赚钱,他们就依靠打工积累的钱和向亲戚借的钱开门市倒腾电器,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各项法规制度的健全,电器行业开始走下坡路,这时小河庄人发现电器的配件电线市场空间很大,于是就去倒卖电缆,尝试生产普通电线,从而铺就了小河庄村的电线电缆之路。鲁学敏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鲁学敏,河北龙港线缆有限公司董事长,很早以前就在外地打工开门市当意识到电缆行业有很大潜力时,毅然回乡创业,资金不够就与别人合伙,技术不够就自己摸索,1984年成立了邢台市龙港电缆厂,实现了小河庄电缆行业零的突破。

有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小河庄村"卖螃蟹"的人就多了,龙港电缆厂的成立触动了小河庄人的思想,为小河庄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在小河庄出现了。1989年,村党支部动员几户村民集资2.8万元建立了第一家民营合资电缆厂,党支部把电缆厂看成是自己的企业,当做村里的希望,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服侍,尽其所能提供帮助。在水电、土地等方面给予特殊关怀。建厂之初不懂技术,支部班子派人与厂长骑自行车到百里之外偷学,没有设备,到千里之外去进设备,他们的力气没有白费,终于,命运眷顾了小河庄,企业当年投资后便盈利了,第一炮终于打响了,贫穷的黑夜中迎来了第一抹富裕的曙光。随着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1996年村成立了企业总支,做为对企业服务的专门机构,全方位、多层次提供服务,企业想到的支部全力解决,企业想不到的,支部超前谋划,未雨绸缪。富了不算富,富了更要富,为了加快发展步伐,党支部因势利导,1995年、1997年、2002年、2005年先后四次扩建工业区,每一次扩建、新建都使本村电缆业有一个量的飞跃,质的提升,都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得到了企业厂长经理的衷心欢迎。永不停步,加快发展成为每个企业的坚定信念。2007年党支部三下江南,率领企业厂长经理参观了安徽、江苏、浙江的企业,开阔了眼界,激发了斗志,再次掀起了创业高潮。
1、MVFP矿用变频电缆:面临着残酷的竞争现实 随着原材料价格的提升和竞争的加剧,电缆行业利润越来越少,规模企业可以做大、做强,但是小企业受到资金、土地、人才的限制,又面临残酷的竞争现实,生存都成问题,小河庄人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思路,通过集中企业、统一标准来增强小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是就是万兴源模式。河北万兴源线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该公司是小河庄村委会积极响应上级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新和谐求发展"的号召,在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同时不忘地方经济发展而筹集的股份制公司,公司由42家分公司组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但分别经营,独立经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灵活的管理体系,运用了科学高效、严密可行的生产方法,既节约了资源,促进了整合,又规范了企业,扩大了规模,万兴源以每年入驻10家企业的速度迎接新的挑战。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没有稳定的农业就没有稳定的发展,于是在做强、做大企业的同时,小河庄人开始了新的富农政策。喊破了嗓子,不如做出样子,1999年党员干部带头捐款,企业厂长经理积极响应,集资25万元,新打机井12眼,新上变压器10台,彻底解决了水浇地问题。
2、MVFP矿用变频电缆:将原来的中低产田改造成3口配套井渠的高产田 2003年,党总支书记、超达集团总经理鲁学志又捐款10万,无偿硬化田间渠道32条,衬渠4000多米,原来的中低产田变为井田渠三配套的高产田。2005年,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村党支部决定,由党员企业大户共同投资40万元,又新上变压器7台,打井28眼,使2000亩荒地变成了吨粮田。2007年,为方便农民下地干活,投资200万元硬化了15条田间路。发展电缆业的经验使他们认识到,必须克服小农思想,走向大农业,村党支部、党员企业主投资建立了占地400亩的新型农场,让群众进场经营,亏了算支部,党员投资盈利了大头归农户。千亩棚菜梨生产基地,康达农场实施了全县首家棚架梨生产管理技术,实现了无公害种植。千亩用材生产基地——宏山农场和千亩速生杨丰产林,被村民称为"绿色屏障"。小河庄村坚持两条腿走路,形成了"发展工业、补强农业、服务群众,群众支持企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优越内部环境。为解决种地群众耕种、收割、还田等难题,该村成立了农机协会,15户企业厂长经理捐资98万元购置了联合收割机、璇耕犁、玉米打杆机等大型农用机械15台,免费为群众提供服务,解了群众一大难题。现如今,村里的每个人都为能成为一个小河庄人而自豪。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每个人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小河庄人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2001年,由党员带头全村企业家捐款87万元,将村内7000多米的街道全部硬化,16条小巷全部红砖衬砌。
3、MVFP矿用变频电缆:在小河庄省道建设了一条长4公里的电线电缆运输线 2005年企业集资90万元修建了长达四公里的小河庄全省级路的电线电缆运输专线,被命名为阳光大道,也被群众成为"知心大道"。2006年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群众集资1200万元,由支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成了可容纳128户村民居住的新型住宅楼,已全部入住,现如今小河庄群众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2007年投资1000多万元硬化了北环路、东--环路、西环路,翻修了南环路和一、二工业区道路,形成"四路八街"的交通格局。没有精神做支撑,再强大的物质堡垒早晚也会轰然倒塌。金钱是把双刃剑,有钱了,要怎么花,如何避免有些地方有些人富而骄、富而奢,从而招祸引灾的发生,形成富而进、富而康的文明向上氛围,这是小河庄人在致富的同时着重考虑的问题。为将小河庄建成村民生活的平安家园,小河庄村治安群防组织于2007年6月正式成立,6座治安岗亭均已投入使用。
4、MVFP矿用变频电缆:我们投资50万元建设了两个村民健身园 为使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占地,投资50万元建了两个村民健身公园,村集体出资购置了20多面大鼓,成立了6个鼓会,建立了秧歌队、鼓乐队,并经常组织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等各种文体活动,使人们远离精神污染。走在小河庄富裕繁华的大街上,你几乎看不到歌舞厅、桑拿房,听不到扰人耳鼓的靡靡之音,酗酒闹事、打架斗殴极为罕见。在富足的同时坚守着纯朴、保持着情操,这也是小河庄人精神文明的一大特色。去年小河庄村的刑事发案率为零,民事案件为零,成为省级文明村,群众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工农业发展的今天,小河庄仍有一部分人生活还比较贫困,包括孤寡老弱、残疾等共30多人。党支部也经常在逢年过节时组织党员、企业厂长经理到家中进行慰问。2005年的一次两委班子会上,支部书记鲁学志的话掷地有声,"小河庄没有阳光照不到地方,致富路上不能丢下一个小河庄人,都则,前面的工作做得再好,也是我的失职、党总支的失职"。经干部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同意,小河庄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村办的扶贫基金会,当日就收到捐款110500元,其中支部书记鲁学志带头捐出了一万元,基金会成立当日,群众敲锣打鼓表示发自内心的感谢。基金会成立至今先后发放救助金8万多元白面、大米、食用油、衣物等大量生活日用品,保证了这些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改善教学条件,1996年小河庄村又盖起了当时全县少有的教学楼,为学校安装了暖气,为每名教师装上了电扇、空调,出资11万元为学校配置了30台电脑,2007年投资120万元新建两座教学楼、幼儿园宿舍。
如果您对“MVFP矿用变频电缆”感兴趣,欢迎您联系我们